党群天地
团青园地
 首页>党群天地>团青园地
有种欺凌叫同根相煎
来源:中青网评    2016年08月27日    点击量:1690    字数:1293

“有种青春挥斥游 务本开新楫中流”系列评论之三:


青春以美丽的姿态驻扎在根深的土壤中,幻化出太多美丽的痕迹让人炫目,却也留下许多无法直视的残缺无处安放。


近年来,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像病毒一样,蔓延频发,让人们无法处之泰然。重庆荣昌女生被5名同学围殴致十级伤残,江西永新多人围殴女生,甘肃张掖女生6分钟被同校同学掌掴38次,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裸照,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……欺凌甚至走出国门,一群留学生在美国加州欺凌同胞,手段之残忍让人触目惊心。


更有甚者,年轻的生命因为另一颗年轻黑暗的心,终止于最灿烂之时。从1995年清华大学、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,到2004年马加爵案、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,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偷渡案,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,令人唏嘘不已。究竟是什么样的怨愤,燃起如此仇恨的火焰,猛烈到须以毁灭他人生命来平复?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,一颗颗扭曲的心灵,震惊社会。


虽然我们习惯于用个例来表述这些问题,然而心理敏感的神经却是不少青少年共有的特征。每一个涉案者都如寻常学生一样,生活被学业所占据。因为不能在家庭、学校乃至社会中得到充分的心理帮助,只能任由敏感脆弱的神经一起成长,心理教育的缺位使他们一触即发,再没有机会改写自己的人生。

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为了自己利益,不择手段、不顾后果,何其残酷!这不只是我们对社会的普遍追问,更应当是我们对社会、对教育的深刻反思。


青少年出了“大新闻”只会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“热闹”悲剧,然后归根溯源总结成个人环境性格的必然性,鲜有人看到相似人群相似事件的共同点,从而深思根源解决之道。校园暴力屡禁不止暴露出家庭教育质量差强人意,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忽视,更暴露出青年心理健康的巨大“软肋”。


青少年本应是朝气蓬勃充满力量的一群人,是走在时代尖端开拓创新的一群人,是开朗自信勇往无前的一群人。梁启超讲:“今日之责任,不在他人,而全在我少年。”然而,明天这样一群心理阴暗、暴躁易怒的青少年将如何担当重任?我们敢将家国命运放到他们手中吗?


要成才,先成人。人们常说,年轻人犯错误,上帝都会原谅。但这并不能成为纵容年轻人的借口。我们的青春不需“感谢舍友不杀之恩”,也不要“少说话、别互动、保持距离”成为彼此相处的保命秘籍。我们需要的是积极阳光、绚烂绽放的青春。


残缺的青春注定无处安放。而能对其救赎的不仅需要法治,更需要教育。2016年5月,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《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》,指出要通过治理行动,加强法制教育,规范学生行为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。校园暴力问题上升到国家社会关注的层面,让我们“喜大普奔”。然而,我们绝不能止步于此。


爱因斯坦说过,“照亮我的道路,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,是真、善、美。”人生有怎样的开始,就有怎样的结束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,既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,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关爱。用真善美涵养青少年的心理价值观,用科学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,目光既要聚焦今天,又要投向未来,我们才能为青春保驾护航。(中国青年网评论员 武亚姮)


Copyright© 2019 49629澳网六彩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-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