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群天地
团青园地
 首页>党群天地>团青园地
“不忘初心跟党走 青春喜迎十九大”系列评论之一:高唱新时代文化强国之歌
来源:中国青年网    2017年10月02日    点击量:6633    字数:1571

文化播神州,文脉永流传。

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既蕴藏过往,也昭示未来。从先秦到两汉魏晋南北朝,从隋唐到宋元明清,从外侮不绝到民族崛起再到大国之路,在千年的沧海桑田之中,在时光的斗转星移之下,文化在历史的长河里汇聚成深厚的民族记忆,与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、深刻的民族内涵、家国道义等精神力量合而为一,形成今日深厚底蕴下喷薄而出的中华自信。

把目光移回21世纪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,把文化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: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,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,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。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。

近年来,中国文化事业硕果累累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刘慈欣折桂国际文学大奖;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登上了纽约林肯中心的舞台,实验京剧《浮士德》在意大利巡演时大受欢迎,昆曲《牡丹亭》、豫剧《程婴救孤》、越剧《寇流兰与杜丽娘》等在英美诸国剧院演出;《战狼2》在海外影院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空前盛况,《琅琊榜》《甄嬛传》等电视剧在北美、非洲、东南亚等地热播…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不断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让更多国家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。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的“文化自信”:“五千多年文明史,源远流长。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。建立制度自信、理论自信、道路自信,还有文化自信。文化自信是基础。”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,也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,更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之路的展望。

“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。”文化属于每一个时代,更属于这个时代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,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。立足当下中华文化繁荣盛景,要注重传承与发扬,这就意味着不仅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,还要贴近时代脉搏,推陈出新,使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,才能展现优秀文化历久弥新的韵味。

在无网络不生活的当下,国内七亿多网民、全球三十五亿多的网络使用者,使整个文化传播生态发生了惊人的巨变。借助网络来创新文化内容,创新传播方式,是践行“根植传统文化、融入流行元素”的不二选择。只有站在网络受众的角度,摆脱简单机械的灌输方式,打造有营养、有质感、有活力的文化传播内容,塑造正面的、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,特别是需要重视青年一代的口味,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接受方式,才能让厚重的文化与灵动的网络碰撞出绚烂的火花。一如《那年那兔那些事》《秦时明月》等动画的热播,背靠中华文化,立足互联网,以通俗易懂、制作精良的优质内容感染大众。又如“喜迎十九大·文脉颂中华”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,主动把握网络的传播规律,邀请200多名记者通过实地采访、亲身体验,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,深入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,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,让更多的人,尤其是青年群体激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。互联网,宛如对接到资源配置的推动器,让中华传统文脉在老百姓生活中,在青年群体中走得更远、融得更深。

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。在党的十八大,我们吹响号角,“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,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。”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我们更要在党的十九大的旗帜下高唱时代文化之歌,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,发挥网络的力量,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,建设文化强国,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华文化大时代!(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蒋妥)


Copyright© 2019 49629澳网六彩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-1号